随着新豆上市已有月余,纵观现货市场,各地均处于保守状态,“按兵不动”竞相观望。部分地区豆农惜售现象日渐明显。双方僵持不下,后市发展堪忧!
中储粮“榜样”价格
北方产区今年新季大豆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受粮商追捧的高蛋白优质粮源,大颗粒,高蛋白。从粮库收购政策的蛋白划分来看,39.5%以上的商品粮关注度比较高。这类粮源相对于今年新季大豆来说比较稀缺,豆农对于现阶段的市场价格接受度较低,销售意愿不强烈,惜售现象近一步升级。
综合考量,今年东北地区新豆蛋白在36-38%的占比70%左右,优质豆源占比20%左右,而低蛋白,含有“青豆”的粮源占比10%左右。所以经验丰富的豆农们则对优质豆源的后市比较看好,部分地区的豆农有意将新豆放置到明年开春之后再行出售。而此时的粮商们也了解到今年堪忧的现状,低蛋白劣质豆源谨慎采购,抢货优质豆源。但是毕竟优质豆源稀缺,市场现货数量稀少,收购不易,但相比于后期出货困难来说,粮商们则在中储粮收购政策出台之前多观望市场,按兵不动。鉴于今年蛋白偏低这一市场现状,中储粮的收购价格则是豆农和粮商们的“定心丸”,在没有吃下这颗“定心丸”之前,贸易商们采购补库仅是刚需,并不敢冒进。
销区把控“性价比”
南方产区,豫、皖地区新季大豆现阶段最大的问题还是水分偏大,蛋白是该地区的优势所在,不同于鄂、苏地区高蛋白、高价位大豆,豫、皖地区豆质是国内市场最具性价比的一类货源。不论是发往蛋白厂还是豆制品加工厂,都是适用的,且价格没有鄂、苏地区高蛋白大豆高。还有的就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相比于北方地区大豆,运费更加便宜,运输时长较短。销区采购商更青睐于该地区的大豆。
但鉴于今年新季大豆单产增加,种植面积较去年也有所增长,市场占有量也比较大,所以销区采购商选择面广,对于性价比要求更高。导致现阶段新豆水分偏大,价格一降再降,却仍然销路不畅。据了解,有部分粮商在新粮运输途中就遭遇了价格下滑,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则是更加谨慎的采购,也有部分粮商一直观望市场,静待时机。豆农这边对于一再降价的新豆价格也存在抵触心理,部分豆农不愿自行晾晒新豆,直接出货给粮商,这样一来,采购成本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也有部分豆农惜售,但换个角度去想,这样不仅缓解了集中上市的库存压力,还使市场价格趋于平稳。虽然现阶段看豫、皖地区新豆价格偏低,但是鉴于水分偏大,市场价格不具有对比性。
进口新豆“谨慎购”
截至到上周日,美国新季大豆收割工作已完成44%,快于5年平均水平38%。新豆单产高于预期。据了解,美国私人出口商报告向中国销售了52.6万吨大豆,在2022/23年度交货。南美大豆有望丰收,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国大豆竞争,使得美豆价得到抑制。
进口大豆近期价格一直保持高位稳定,从此前的密西西比河问题,到美国新豆收获问题。都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影响着进口豆价。进口大豆的高价位直逼国产新豆,也支撑着国内市场价格。美联储的几轮加息政策,汇率不断增加,截至到今日,汇率为1:7.1706。人民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船只延期,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进口大豆价格偏高,鉴于中美关系紧张加剧,今年国产豆供给量充足,后期港口贸易商们则对美国新季大豆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采购更加谨慎。如果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话,强行采购只会为后续销售带来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新季大豆状况百出,各地问题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境遇。购销困难,豆农惜售,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后市即将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在面对不明朗的后市,短期内建议粮商们把焦点放在中储粮的收购价格上来,尽管10月进口大豆到港延期,且数量不大,但紧接着的11、12月进口数量增加,随着国内新豆价格的逐渐稳定,进口大豆价格也将会作出一定改变,建议持粮主体不要对于市场行情感到焦虑,豆农们也不要盲目坚信后市优质大豆看涨。谨慎调节库存,酌情备货。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