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4月16日消息:2025年4月初,印度政府持有的粮食换成红库存达到历史高位,其中
小麦库存激增57%至1180万吨,创三年新高,大米(包括未碾
稻谷)库存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309万吨,分别远超政府设定的746万吨和1360万吨目标。
这一数据反映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强劲复苏和粮食储备政策的成功,为缓解国内价格压力、稳定粮食市场和扩大出口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库存高企也带来新的挑战,包括采购目标的实现、库存管理和出口策略的平衡。
小麦库存激增,价格压力缓解
小麦库存的显著增加得益于2025年作物年度的良好开局,4月1日库存比去年同期高出400多万吨,达到1180万吨,远超746万吨的目标。这一增长缓解了此前因连续三年收成不佳和印度食品公司(FCI)采购不足导致的供应紧张。2024年,FCI的
小麦采购目标为3000万至3200万吨,但仅实现2660万吨,推高国内
小麦价格至历史高位,甚至引发七年来首次进口
小麦的担忧。今年,FCI采购势头强劲,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即使未能完成3100万吨的采购目标,当前库存已足够通过公开市场销售平抑价格。分析认为,高库存为政府提供了缓冲空间,有助于避免今年晚些时候因需求高峰或天气风险引发的价格飙升。然而,过高的库存可能增加仓储成本和粮食损耗风险,FCI需优化库存管理,确保粮食质量。
大米库存创纪录,出口潜力凸显
大米库存达到6309万吨的历史高位,远超1360万吨目标,凸显印度作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占全球出口40%)的供应链韧性。贸易官员表示,充足的库存使印度能够在不影响国内供应的前提下扩大出口。加尔各答的出口商指出,政府可能通过鼓励出口来减少新季作物的采购压力,避免库存进一步积压。印度大米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和非洲市场,高库存为政府提供了灵活性,可能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或放宽限制来抢占市场份额。然而,全球大米市场竞争激烈,泰国和越南等国的价格策略可能限制印度出口的增长空间。此外,国内需求依然庞大,政府需平衡出口与内需,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粮食安全。
深入分析与展望
印度粮食库存的双高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改善和政府储备政策的有效执行,但也暴露出结构性挑战。FCI采购能力的波动(过去三年未能达标)表明,农民支持价格(MSP)和市场机制需进一步协调,以激励生产并优化采购效率。高库存为政府提供了政策操作空间,但也增加了仓储和物流压力,特别是在季风雨季可能影响粮食储存质量。出口方面,大米的全球竞争力依赖于价格优势和贸易政策,政府可能通过补贴或外交谈判巩固市场地位。
小麦方面,尽管进口压力减轻,但长期气候风险和生产波动仍可能威胁供应稳定性。
综上,印度2025年粮食库存的强劲表现为价格稳定和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政府需在库存管理、采购优化和出口战略之间寻求平衡。短期内,高库存将有效缓解价格压力并支持出口雄心;长期看,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市场化改革将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